人人享有環境知情權
  “滅蚊英雄”食蚊魚功不抵過
  ◎劉國偉
  蚊子幼蟲孑孓只不過是食蚊魚菜單中的一小部分,研究發現如果只吃孑孓,食蚊魚是無法存活的,所以其他生物跟著遭殃。
  今年廣東省遭遇20年來最嚴重的登革熱(急性傳染病,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傳播),截至11月3日,僅廣州市就發生病例35828例。為應對嚴峻疫情,強化滅蚊工作,廣州市水務部門在市內部分水域投放了數萬條食蚊魚。然而,此舉在公眾和媒體中引發擔憂:食蚊魚被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如此大量投放會有風險嗎?
雌性食蚊魚長約7釐米
  絕技傍身縱橫四海
  食蚊魚,又稱大肚魚、柳條魚,是一種矮胖的小魚,嘴巴略朝上,原生於北美洲東部和南部的淡水水域,從美國新澤西州南部到墨西哥,從印第安納州中部到伊利諾伊州南部的密西西比河盆地,都有它們的身影。1854年,古巴生物學家波依(Poey)首次將其命名,直到1988年人們才確定這種灰褐色的暖水性小魚有兩種——東部食蚊魚和西部食蚊魚,差別主要在背鰭鰭條的數目和性染色體類型,二者其他外形特征和生物學特性等非常相似。
  食蚊魚的雌魚體長明顯大於雄魚,雌魚一般長7釐米,雄魚4釐米。從外觀上看,這種小魚既沒有食人鯧駭人的牙齒,也沒有其他大魚那樣龐大的身軀,顯得低調無害。可實際上,食蚊魚依靠四大絕技,能在短期內擴張到很多水域。下麵將一一道來。
  絕技之一:能吃!成年食蚊魚一天能吃上百條蚊子幼蟲(孑孓),不過孑孓們並不是食蚊魚的單一食物,各種浮游生物、甲蟲、蟎類和無脊椎小生物等都是食蚊魚的口糧,一天的進食量可達其體重的42%~67%,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1986年,科研人員發現如果僅吃孑孓,食蚊魚會有一部分死亡,幸存的食蚊魚也會生長遲緩;而在封閉的實驗室環境中,食蚊魚甚至會同類相食,這種行為是否遺傳目前尚不清楚。同類都不放過,其他異類的命運可想而知……
  美國加州薩克拉門托市的研究人員魯茲·羅德里格茲,正在觀察水池中數以千計的食蚊魚,薩克拉門托的艾爾格魯夫縣有世界最大的食蚊魚養殖場。
  絕技之二:能生!春末夏初,氣溫開始升高,沼澤、池塘里蚊子幼蟲孽生,為食蚊魚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溫度亦適宜,是繁殖的最佳季節,雄魚和雌魚追逐交尾。雌魚的孕期從16天到28天不等,一條雌魚能生2到6窩小魚。作為暖水性魚類,食蚊魚的繁殖率高度依賴水溫,25℃時兩窩之間間隔23天,溫度升高到30℃時,兩窩之間只間隔19天。每窩小魚一般有60條,身材大的魚媽媽可能生產更多小魚。
 因歷史上滅蚊有功,食蚊魚圖騰2010年被俄羅斯索契市立在了紀念碑上。
  1995年,魚類學家們發現,雖然出生時食蚊魚的雌魚和雄魚的數量相等,但是統計成年魚的性別比例,雌魚的數量遠多於雄魚。研究人員認為,雄魚在交配之後死亡率高,是因為雌魚自身能儲存精子,已經完成繁衍使命的雄魚無須再活下去,從而避免和新生的幼魚形成競爭。為了下一代而精盡魚亡,不可謂不震撼。
  絕技之三:能扛!所謂能扛,指的是生態耐受性強。除了不耐寒這樣的天生缺陷無法剋服,食蚊魚能夠在許多嚴酷環境下存活,包括兩倍於海水鹽度的水體和含氧量低的水體,含有機廢物、殺蟲劑、除草劑和酚類的水體,甚至在42℃的水溫下還可以短期生存。食蚊魚口部的特殊形狀也是長期進化的結果,當水中溶氧量低的時候,它能方便地直接浮到水面從空氣中獲得氧氣。正因為強悍的環境適應力,《蘇聯大百科全書》稱食蚊魚為“世界上分佈最廣泛的淡水魚”。
  絕技之四:能打!食蚊魚通過擠占其他魚類生存空間,掠奪其食物,直接打壓其他物種。它們有時候直接吃體型更小的成年魚類,對體型更大的物種不外乎兩種手段——絕嗣和肉體傷害。一種是吃大魚們的卵以及幼魚和蝌蚪,北美的鱸魚和鯉魚深受其害;另一種是直接攻擊其他大魚,咬其魚鰭和鱗片,造成細菌感染,間接提高大魚的死亡率。
  看到這裡,食蚊魚 “水中一霸”的形象初步確立了。但食蚊魚也並非一無是處。
  食蚊魚雌魚和雄魚,顯然是陰盛陽衰。
  “滅蚊英雄” 立碑揚名
  它們耐污染、適應力強,繁殖能力高,對消滅瘧蚊及其他蚊子幼蟲有一定作用,20世紀,被引進到世界各地,放養於河川、池沼作滅蚊用途。在美國,首次有文獻記載的有目的性放養行為是在1905年,150條食蚊魚從得克薩斯州被引進到夏威夷,作為控制蚊蟲的手段。之後幾十年,美國公共健康部門下大力氣,在境內擴散食蚊魚,因為他們認為食蚊魚在防治瘧疾等疾病方面性價比很高。在世界其他地區,類似觀點也對食蚊魚的引進起到了推動作用。
  現實中,食蚊魚確實起到一些正面成效。俄羅斯文獻介紹,食蚊魚是20世紀上半葉根除南美、俄羅斯南部和烏克蘭瘧疾的一大因素。對食蚊魚口出“不敬”之詞的人們,在前往時可要當心,不要低估當地人們對食蚊魚的深厚感情。黑海之濱的旅游勝地俄羅斯索契,曾經蚊蟲肆虐、瘧疾流行,1925年食蚊魚被引入索契,到20世紀30年代,當地的蚊蟲問題就得到了有效控制。1956年是索契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因為這一年索契沒有發生一起瘧疾病例。2010年,為紀念食蚊魚在控制蚊子疫病中立下的功勛,當地人斥資240萬盧布(約合31萬元人民幣),在索契的阿德列爾區立起了一座食蚊魚紀念碑。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媒體《舊金山紀事報》刊文稱,2008年,西尼羅河病毒(能夠引起人類致命性神經系統疾病,主要通過受感染蚊子的叮咬傳播給人類)在加州蔓延時,加州部分地區和內華達州克拉克縣一帶的人們也喂養了食蚊魚,放養在一些水域中,以減少西尼羅河病毒通過蚊子傳播。
自然河谷基金會(NVT)的研究人員,在南非格魯特河口地區撈取食蚊魚做採樣研究。
  過錯不小 功不抵過
  看完上面兩條好評,再看看近些年生物界對於食蚊魚的評價,似乎差評更多,大有將食蚊魚從座上賓列入黑名單之勢。原因主要是功勞不大、過錯不小、功不抵過。
  說功勞不大,針對的是食蚊魚長期以來“滅蚊英雄”的形象經不起推敲。20世界中後期,許多文獻和報道不支持食蚊魚能夠有效減少蚊子數量和源於蚊蟲的流行病。1989年,有論文統計了世界上引進食蚊魚的20個國家,僅有4國收穫了控蚊效果。也有實驗和文獻發現,食蚊魚並不優先食用蚊子幼蟲。澳大利亞魚類學家甚至表示,在控蚊方面,一些澳洲原生魚類的效果更好,食蚊魚控蚊效果好的說法缺乏充分證據。
  說過錯不小,指的是食蚊魚對環境的負面衝擊很大。例如食蚊魚的大胃口掠奪了很多資源,打壓習性則占據了許多水生物種的生存空間;食蚊魚的競爭優勢還明顯減少了其他水生物種的數量,破壞和改變了原有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
  澳大利亞的文獻表明,食蚊魚至少與9種原生魚類和10種原生蛙類的衰退有關聯,塔斯馬尼亞的綠紋樹蛙因為受到食蚊魚威脅,已經被列入瀕危動物保護名單。此外,許多原生物種以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原生物種的減少就意味著水域內藻類和浮游生物過剩,造成水體透明度下降,水質惡化。正是因為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很大,食蚊魚被多個國家和組織列為入侵物種,更入選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的《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
  食蚊魚的蹤跡遍佈全球
  請神容易 送神太難
  1925年,食蚊魚被引入澳大利亞,目前已經廣泛分佈在除了當地北部以外的其他地區。食蚊魚在澳大利亞收穫很多惡評,被視為有害生物。尤其是在新南威爾士州和昆士蘭州,野外放養和運送食蚊魚活魚到其他地區屬於非法行為。1999年,新南威爾士州瀕危動物保護法將食蚊魚列為環境公害,當地人任何擴散食蚊魚的都是違法的。為控制食蚊魚數量,人們考慮了包括引進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在內的多種措施,然而投鼠忌器,人們更擔心當地的土著物種受到傷害。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林頓一帶,曾是食蚊魚的樂土。但為了清剿這種頑強的小魚,當地人甚至痛下殺手,採取了“涸澤而漁”的方法,抽乾池塘的水,殺死食蚊魚。在一些濕地,人們放進了石灰水,用改變水體pH值的方法來消滅食蚊魚。其他一些不現實的方案和做法這裡就不列舉了。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網站披露,“在生物學和物理學方面,尚無已知的控制食蚊魚的方法”。美國在殺滅食蚊魚方面的經驗主要是使用化學方法。例如向水中加註壓縮二氧化碳或者碳酸氫鈉,改變水體的酸鹼度,兼顧滅魚效果和殘留毒性最小,此外還又改變水的溶氧量的方式,但是這些做法都可能對當地其他水生物種造成有害影響,都應做全面的評估。
  從控制和清除食蚊魚的難度之大和成本之高來看,用“請神容易送神難”來形容是非常貼切的。
  食蚊魚尋找午餐中
  廣州投放  尤需謹慎
  2003年、2010年和2014年,我國發佈了三批入侵物種的名單,共計53種。而國家農業部7月29日發佈的消息,用更準確的數字刻畫了事態的嚴重性:我國外來入侵物種已達到529種。其中大面積發生、危害嚴重的達100多種,對我國生物多樣性以及農牧業生產構成了巨大威脅。
  早在2006年,廣州就曾向公園等水體投放過食蚊魚滅蚊。今年廣州投放食人魚防疫,“請外來和尚來念經”,是在當前我國面臨物種入侵態勢嚴重的背景下做出的決定,因此引起了公眾和媒體的廣泛關註。食蚊魚從1911年被引入臺灣,上世紀20年代引入大陸後,已經在珠三角地區繁衍生息,站穩了腳跟。有專家指出,食蚊魚雖在當地存在多年,但不代表可以隨意投放擴散。為保護國內原生物種、生態系統,從官方到公眾均需提高對入侵物種的認識,國內科研界也需要對中國食蚊魚的現狀、生態影響等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食蚊魚,又稱大肚魚。
(編輯:SN09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c50pcsdx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