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重修父母學分如何做個好父母?這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德國父母課程廣受歡迎,在教養孩子的路上,成為依靠。 質疑過自己身為父母的能力嗎?曾經,你立志要當最好的父母,要給孩子全部的愛、最好的教育,並且飽讀教育書籍,隨時更新各種教育資訊。但在現實生活中,面對經常不按劇本演出的孩子,卻依舊衝動的用強迫和責罵等老方法來管教,事後又後悔萬分。 你一點也不孤獨。愈來愈多的德國父母承認,教育子女一點也不簡單,他們為此精疲力竭。  讓他們無所適從的,是教育模式在兩個極端間擺盪。二次大戰前,教育在德國也代表聽話和服從,「只要你在我的餐桌上吃飯,你就得聽我酒店經紀的,」畢勒費大學社會化及健康研究系教授克勞斯.胡爾曼分析。  但是一九六八年的學生運動徹底反高壓權威,把傳統的教育理念及家庭倫理顛覆到另一極端。六八世代後的父母,允許孩子直呼其名,不用約束和規則去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他們寧願長篇大論和稚齡的孩子討論水資源缺乏,也不直接說「洗澡缸滿了,請把水龍頭關起來。」 不知如何管教子女 今天,德國父母的最大問題,反而變成不知道如何管教子女。 「給予孩子適度的行為規範」,於是成為全德國家庭教育最重要且一致的議題。 各地舉辦的父母座談,不論何種主題,都擁進上千名參加者;各市政處所家庭教育諮詢站所設的「父母熱線」,情趣用品總有數萬人打電話來要求匿名協助。  德國最大私人電視台之一RTL播出「實用教育性」節目「超級保母」,記錄兩位經驗豐富的超級保母,進駐親子關係陷入危機的家庭,和他們一起生活,並在衝突發生時,直接介入,在攝影機前,指導神經即將崩潰的父母,以平靜的語調要求子女完成應該做的事。這個節目爭議性極高,每週卻有三百萬到五百萬人觀看。 一個更蓬勃發展的市場,是針對家有零到十二歲子女所設計的「父母課程」。  每天晚上八點鐘,全德一千多個各種父母課程的據點,就聚集了來自各種社會階層、職業的父母。他們分成小組,透過閱讀、觀看錄影帶、討論、角色演練、技巧練習、回家實地澎湖民宿試驗、檢討、內化等綜合階段,希望學到如何用適當的聲調語氣,和孩子進行妥協、面對衝突;還能以鼓勵但前後一貫的方式,說出一個堅決的「不!」字。  目前,最具公信力、最受到歡迎的父母課程有三種:來自美國的「有效父母系統訓練」(Step),來自芬蘭的「堅強的父母──堅強的孩子」,及來自澳洲的「積極當父母課程」(3P, 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每種課程的上課時間從四週到十二週不等,有的外加四次各二十分鐘的個別電話諮詢,所費不貲,平均約三百歐元,但德國父母趨之若鶩。 父母課程不但受到家長的青睞,學校老師也發現了它的價值。柏林的「尼古拉──奧圖職業中學」甚買屋至率先規定,申請入學的先決條件,就是學生的父母必須先上完二十小時父母課程,學會稱讚孩子,知道如何約束孩子。缺席兩次,孩子就從候補名單中除名。如果翹課,校長就會通知孩子。和孩子保持相同高度  這些課程的共同特色是顧客導向、實際、立即可行,一再強調的原則是稱讚、鼓勵、訂出清楚的規則、前後一貫的處理方式。所有課程一方面給挫折的父母打氣,一方面也提醒前來取經的父母,沒有一種教育是所謂「正確的」教育。正如3P課程在其書面教材的前言所強調,「面對不同的教育途徑和看法,父母必須自己決定,要促進孩子哪種價值、能力和行為的發展,要用哪種方式回應孩子的行為。」 支票借款 3P課程的目標擺在讓孩子甘心情願作父母希望他做的事。課堂上,錄影帶顯示一個女孩放學回家就把書包隨手一扔,媽媽平靜地說,「請你把書包放好。」女孩照做了,媽媽接著說,「謝謝你,瑪莉歐,謝謝你把書包放到該放的地方。」專屬講師桑德斯表示,「和孩子保持同等高度,給清楚的指示,孩子做到就要很具體的稱讚,這就是父母的責任。」如果一次不行,就給他幾分鐘「角落時間」安靜下來,然後再試。  「有效父母系統訓練」及「堅強的父母──堅強的孩子」則強調和子女的想法和感覺交流。「有效父母系統訓練」在漢堡的講師絲爾克.韓瑞克請父母先觀察和思考,家裡最常發生哪種衝突?自己帛琉如何反應?孩子如何反應? 因為,許多家庭的衝突根源,就在於父母只想要盡可能迅速而且平順的處理日常生活,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孩子只好以負面行為去吸引父母的注意,父母很容易掉進這樣的陷阱,以錯誤的方式去對應,變成非常經典的惡性循環,」她分析。 接著,要學會積極聆聽。曾經擔任老師的韓瑞克對在座的父母解釋,例如,每次回家先不要立刻追問,「功課寫完沒?」而應以體諒的心情和語調問孩子,「你今天很安靜,怎麼啦?什麼事讓你難過嗎?」  父母有時會懷疑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是否合理,而孩子的行為就像一面鏡子,反映父母內在的不確定和無助。父母課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讓情趣用品「父母學習自我察覺,並且有機會和其他父母交流,」亞痕市兒童保護聯盟的寶拉.珣柏特分析。 當然,選擇去上課的德國父母知道,自己不是機器人,教育也不是按照操作手冊就可以完成。四到十二次課程,既不會徹底改變一個人,自然也無法解決所有的家庭教育問題。但是他們發現,上課以後,自己面對子女時,的確比較冷靜、比較有耐性,而且責罵的比例也降低了。 不僅父母主觀的認定父母課程的價值,連學界、媒體也罕見的一致肯定父母課程的正面意義。社會學家胡爾曼分析,在父母課程裡,的確可以學到有助於克服家庭日常生活壓力和衝突的方法,「就像企業中人力資源或管理課程一樣。」《明鏡有巢氏房屋週刊》記者卡堤亞.綈姆也發現,父母課程讓參加者克服了一般性的溝通障礙,「許多人因此還學會在工作上、對配偶伙伴、對公婆、甚至對壽險人員說『不』!」 當然,令人驚喜的是,參加父母課程,不僅父母受益,孩子也願意採取比較和平的溝通方式。「因為,不論是否願意,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會模仿,」紐倫堡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德列.羅瑟表示。 先認識自己 儘管如此,德國的教育學者並不因此就把家庭教育的未來,完全放在父母課程上。 受託調查父母課程效應的科隆高等學院教授薛弗勒,特別重視教育中的伙伴合作關係。每當教育出現問題,家庭、學校、社會總是互相推卸責任,如果這三方酒店打工能從這種「百慕達三角」中脫離,彼此合作,「例如,讓父母到幼稚園和學校去幫忙幾小時,父母也能透過模仿和參與,學習和老師互動,受惠的也是孩子,」她衷心期望。 波蘭籍醫生暨教育家亞努賜.科札克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提醒全天下父母,「在你企圖教育孩子之前,先認識你自己。在開始替孩子標識權利和義務之前,先想清楚你自己的能力。」 絲葛莉.裘柏︱薛弗勒也重新呼籲,父母不能,也不應該「完美」! 教育子女不必須是一種甜蜜重擔,也應該是一趟好玩的發現之旅。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票貼YAHO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c50pcsdx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